金秋时节,位于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南北河林场的生物质颗粒加工厂,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,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林下抚育产生的枝丫材送入生产线。经过破碎、粉碎、烘干、成型等标准化流程,这些曾被视为“废料”的采伐剩余物,摇身变为热值稳定、燃烧充分的生物质颗粒燃料,为林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今年,龙江森工集团依托森工林区丰富的林下剩余物资,利用生物质创新技术,充分开发林下剩余物价值,不断推动林下剩余物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化,积极布局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,实现“绿海”掘“黑金”。据介绍,通北局公司生物质颗粒加工厂依托林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与生态优势,于今年8月末正式建成投产。工厂占地面积1770平方米,配备1条粉碎、烘干、成型一体化生产线,设计年产能1万吨,将锯末、树皮、枝丫等林业剩余物“吃干榨净”,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,更让“废料”变成了带动发展的“财富”。目前,所有生产设备已进入平稳运行阶段,日均产能达100余吨。

“我们生产的生物质颗粒燃料,在环保、经济、安全等方面优势突出,是传统化石燃料的优质替代品。”生物质颗粒厂生产车间负责人单立江介绍,这些颗粒燃料燃烧充分、污染排放少,灰分低,真正形成“资源—产品—废弃物—再生资源”的生态循环链条,既守护了绿水青山,又为绿色能源供给拓宽了新路径。产业发展的活力,离不开林场职工的深度参与。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在运营中,优先吸纳南北河林场内部职工参与生产,从原料收集、运输到车间设备操作、产品打包等关键环节,均由林场职工承担,为职工提供了10余个场内稳定岗位。“不用外出奔波,在林场里就能实现稳定就业,既能发挥自己熟悉林业工作的优势,又能有可靠收入,工作起来特别有干劲!”正在操作粉碎设备的林场职工李师傅笑着说。

这种“岗位就在场内、就业不离林场”的模式,让职工在参与产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,也为工厂稳定运营提供了熟悉业务、责任心强的人力支撑,形成“产业稳、职工安”的良好局面。“南北河林场的优势在生态,潜力在资源。生物质颗粒加工厂不仅让林业剩余物‘变废为宝’,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协调、经济效益与民生效益相统一的路子。”通北局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孙红阳表示,未来,公司将加大生物质颗粒厂技术研发力度,进一步提升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生产效率,拓宽市场销售渠道,让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越走越宽,以多元产业激活绿色发展新引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