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双碳”目标推动下,中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攀升。近日,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工作组在武汉达成重要共识——双方将共同优化俄罗斯燃料颗粒的对华出口流程。这一突破性进展,意味着受限多年的燃料颗粒进口有望迎来转机。

中方表示愿与俄方一道,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领域的政策沟通,支持地方间合作,支持企业发展,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林业机械装备升级,提高生产效率,切实帮助双方林业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,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合作交流,为两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创造条件。
随着碳中和进程加速,中国生物燃料年消费量正以15%-20%的速度增长。但市场准入取决于严苛的环保认证,目前仅少数俄罗斯企业(如Segezha)通过欧盟可持续标准(SBP)认证,具备出口潜力。
俄罗斯头部企业Segezha集团表示,其生产的颗粒燃料通过国际认证,年产能40万吨,可满足中国市场的品质需求。
俄罗斯工贸部数据显示,2024年对华林业产品出口额预计突破66亿美元,伊尔库茨克州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成为主要供应地。颗粒若成功“正名”,将成为继木材、纸浆后的又一重要增长点。
这场跨越欧亚的能源合作,既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新选项,也为俄罗斯林业经济注入活力。随着政策壁垒的逐步消除,绿色贸易的“双向奔赴”值得期待。 |